一、基本情况
湖泊是武汉最具特色的自然资源,全市现有166个湖泊,水面面积867平方公里,重要的湖泊有东湖、梁子湖、斧头湖、鲁湖、汤逊湖、涨渡湖、武湖、后官湖等。武汉因水而兴,河湖众多,水网密布,彰显滨湖魅力是我市的重要发展战略,打造世界湖泊之城对我市建设世界级城中湖典范,开启“大湖+”生态绿城全新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二、湖泊保护相关工作
一是健全湖泊保护长效机制。按照中央湖长制、省河湖长制相关要求,我市全面实行湖长制,成立市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并担任市级总河湖长,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市委常委及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分管领导分别担任梁子湖、汤逊湖、东湖等重要湖泊的市级湖长。其它湖泊所在的辖区政府、街道(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区、街级湖长,落实以党政领导负总责的责任体系,并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湖长工作职责,确保了市、区、街三级湖长全到位,全市湖泊全覆盖。
在实行湖长制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完善了湖泊考核机制、湖泊违法行为巡查发现机制,并创新推行“三员三长”制,落实每个湖泊的官方湖长、民间湖长、数据湖长,同时在街、村级层面落实河湖技术员、保洁员、监督员“三员”工作队伍,实现河湖管理体系全覆盖,打通街、村巡湖护湖“最后一公里”。
二是划定湖泊保护范围。完成全市166个湖泊“三线一路”规划编制工作,明确了湖泊水域蓝线、环湖绿化绿线、湖泊周边建筑控制灰线范围和面积,同步规划还湖道路体系。
三是严格管控蓝线。按照全市166个湖泊蓝线,严守湖泊底线,开展湖泊蓝线管控工作。自2014年全市湖泊“三线一路”规划编制完成后,根据实际地形,进一步完善了经开区官莲湖、硃山湖、江夏区梁子湖、鲁湖、新洲区七湖等五个湖泊蓝线,扩大了湖泊水域面积。根据湖泊蓝线同步栽设完善了湖泊界桩,并进一步强化了湖泊日常执法巡查,近五年来,我们年均巡查2万人次,出动车辆5000台次。
四是多措并举,全面推进湖泊治理。近年来,我市湖泊保护工作逐渐从湖泊形态保护为主,向形态和生态保护并重转变,持续发力,系统治理,全面推进湖泊截污、清淤、水质提档、生态修复、景观建设等综合治理工作。
(一)湖泊截污成效明显。自2012年省条例实施以来,全市污水处理能力增加近 80万吨/日、污水管网新增800公里,中心城区湖泊已全面截污。
(二)湖泊治理积极推进。先后完成南湖、墨水湖、龙阳湖、外沙湖清淤工程,实施菱角湖、竹叶海、内沙湖、晒湖、郭家湖、牛海湖等综合整治,其中竹叶海高标准建成城市生态湿地公园,有效改善湖泊水环境,部分湖泊水质稳中有升。
(三)加快环湖公园及沿湖滨水绿道建设。我市近年来将湖泊绿化、环湖绿道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全市湖泊主要按照城市湖泊公园、郊野湿地公园分类推进建设,其中中心城区40个湖泊大部分都已建成城市湖泊公园,形成环湖绿道,成为市民亲水乐水的休闲空间。
(四)生态水网重点实施,按照“江湖相济、引江入湖”的思路,以大东湖为重点启动实施了武昌大东湖、汉阳六湖、金银湖七湖等城市生态水网构建项目,其中首个水网连通项目东湖、沙湖连通渠建成,两湖连通,水系盘活。
三、湖泊旅游开发情况
2017年底出台《全域旅游大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一是提出构建“一轴、一心、一山、三城、百湖”全域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其中打造“百湖”中,提出以“四水共治”为抓手,推动166个湖泊全面截污、水质全面好转、环湖路全面打通、湖泊公园全面建成,推进江湖相济、湖网相连,形成一湖一品、一湖一景,打造世界级大湖生态休闲城市。二是提出“打造蓝色水上旅游精品景区”。做好“大湖+”文章,大力发展水上游乐、水上运动健身、滨水文化休闲、滨水生态度假等旅游项目。另外,配套出台《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若干政策》,对发展水上旅游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政策。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湖长制、省河湖长制相关要求,继续加强湖泊监管,保护好湖泊生态空间,推进“一湖一策”编制工作,进一步强化湖泊治理。在严格保护湖泊的基础上,依法科学利用湖泊资源,一是高起点统筹制订《亚洲体育博彩平台水上旅游发展规划》,策划我市水上旅游线路及旅游产品,特别针对武汉湖泊发展,制定专项规划。二是根据省、市湖泊保护条例适当引进水上旅游项目,构建开放式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开发创新性、差异性湖泊旅游项目,激活武汉滨水旅游发展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