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水函〔2021〕83号(A)
戴润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大江大河大武汉长江保护大担当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和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战略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立足“大江大湖”特色,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思路,遵循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的新理念,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五水一岸”;构建江湖安澜、可防可控的防洪水体系,排蓄兼备、调度灵活的排涝水体系,河清湖畅、控源截污的治污水体系,城乡一体、稳定优质的保供水体系,总量平衡、节水高效的促节水体系等5大体系,做好水文章,充分发挥水务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建设现代水网和幸福河湖,努力打造世界滨水生态名城。
一、提升水旱灾害综合防治能力,确保城市防洪安全
(一)不断推进防洪工程建设。
我市位于长江与汉江交汇处,因江而兴、依江而荣、伴江而险,确保我市防洪安全是天大的事。1998年大水之后,我市加大堤防建设资投入力度,先后完成了长江、汉江、举水、倒水、滠水等堤防达标建设,截至“十三五”末,我市三级及以上堤防达标率达到88%。2020年我市遭遇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三高流域性大洪水的考验,汛后,我市认真梳理堤防设施短板弱项,并积极争取省水利厅等相关单位支持,加强堤防设施补短、强功能建设。目前已完成新洲区龙口闸、武湖闸、涨度湖闸,蔡甸区汉阳闸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启动了江夏区金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和杜家分蓄洪区蓄滞洪和安全建设工程前期工作,沙河治理工程上报省水利厅备案,纳入省水利厅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和亚洲体育博彩平台 “十四五”水务规划。下阶段,我市将加快推进堤防设施补短板工程建设,“十四五”末堤防达标率达到95%,确保我市防洪安全。
(二)全面提升排水防涝能力。
我市高度重视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建设和提升,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先后投入排水防涝建设资金340多亿元,新改扩建江南、四新、后湖四期、北湖、北湖闸、港西二期等17座大中型排涝泵站,中心城区累计提高泵站外排能力983立方米/秒,达1963立方米/秒,相比2016年实现倍增;同时对巡司河、南湖连通渠、朱家新港、琴断口小河、夹套河箱涵、南湖出江通道、青菱路主干等70余条骨干河渠、大型管涵拓宽提标,骨干排水管网进一步完善;排涝能力持续提升。2020年经受住了历史第二强暴力梅的大考,全市未出现大面积、长时间渍水问题,城市运转正常、居民生活正常、社会秩序正常。下步,我市将继续按照国家最新《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21)标准要求,持续推进全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市排水防涝能力。
二、坚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保障城市供水安全
(一)供水能力得到提升。
我市城镇供水现有46座供水厂,总供水规模637万吨/。2021年我市启动“百万居民饮水安全保障”民生实事项目启动建设阳逻二水厂、蔡甸城关水厂、大武昌片区梁子湖应急水厂。目前已完成二次供水改造284处,新建改造管网21公里,水厂建设积极推进。加快构建“双水源”城市,启动我市“一网三片、主备结合”的双水源供水体系,以长江、汉江为主要水源,“一湖五库”(即梁子湖和梅店、院基寺、泥河、夏家寺、道观河水库)为备用水源。2021年重点推进梁子湖应急水厂建设,总规模50万吨/日(按国家应急水量每人80升/日标准),平时供水20万吨/日、应急增加供水30万吨/日,总投资38.47亿元。
(二)节水减排取得实效。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落实各级政府水资源管理责任主体。全市用水总量、单位GDP用水量下降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和农田灌溉有效利用系数均达到了省级控制目标。建立了市、区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称,全市计划用水单位达到1.8万户。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1.2%。推进高校节水减排三年行动计划,首批9所高校被命名为省级节水型高校。7家企业、5家单位被命名为省级节水型企业(单位),81家公共机构申报省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全市节水型企业、单位、小区覆盖率分别达到40.5%,34.9%,18.0%。
三、强化水环境综合整治,维系河湖生态系统健康
(一)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
一是污水处理能力得到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市新改扩建15座污水处理厂,全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82.5万吨/日,污水处理总规模达452.5万吨/日;“十四五”期间计划实施龙王嘴、汤逊湖、黄家湖、南太子湖等17座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项目,预计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57.2万吨,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609.7万吨,污水处理能力进一步增强。污水管网新增1755公里,达到4583公里;中心城区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一张干网全覆盖”格局基本形成。坚持系统治理,2019年起实施“三湖三河”(南湖、汤逊湖、北湖、黄孝河、机场河、巡司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按照市政府批复的“三湖三河”流域水环境治理规划,“三湖三河”近期(至2025年)市级总投资391.61亿元,至2020年底累计完成投资240.02亿元。
二是黑臭水体治理取得成效。强力推进劣V类湖泊治理工程和日常管护工作,进一步夯实前期治理成果,切实抓好黑臭水体治理长效管护,防止治理成效反弹。劣V类湖泊数量从2018年底的47个较少至2020年底的6个。2021年,我市又按照中央巡视反馈意见全力推进65个V类及以下湖泊水质提升工作,2021年1-5月,全市劣V类湖泊数量减少为2个。督促指导各相关区持续做好黑臭水体长效管控,坚持常态化组织人员开展水体清捞维护,保持水体岸坡整洁、水面清洁,今年1至5月份,各区共累计清理渠面和岸坡垃圾14277方,区、街各级河湖长及巡查人员累计开展巡查约34683人次,定期组织对全市黑臭水体开展无人机飞检,发现的问题及时督办各区整改。
三是入河排污口整改力度不断加大。组织制定了《长江入河排污口专项检查行动整改提升工作实施方案》,扎实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涉及入河排污口建设项目环评管理、入河排污口监督性监测及环境监管等工作。
四是跨区断面生态补偿考核建立机制。持续实施长江武汉段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办法,通过强化生态保护责任,调动各区保水治水积极性,形成共抓长江大保护的长效机制和上下游合力治污的协作与激励机制。根据考核机制,每单月对长江、汉江沿线各区15个跨区断面水质进行监测考核,实行水质“改善奖励”“下降扣缴”的生态补偿奖惩措施,督导沿线各区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提升水质改善成效。
(二)逐步实施水生态修复。
一是实施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试点。2020年我市选取黄陂区府河湿地作为试点,探索性开展了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工作,初步摸清了府河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家底。通过分析水环境质量、土地利用及资源开发等对府河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了加强府河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和建议。同时,调查了府河湿地外来入侵物种的现状,提出了防治对策,以此为基础逐步摸清我市重要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和外来物种入侵情况,为今后谋划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重点开展以三河三湖为重点的湖泊和港渠截污及生态修复,有序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构建武昌大东湖、汉阳六湖和汉口金银湖七湖生态水网,全市河湖水质稳中有升,水生态建设格局不断优化,水环境明显改善。
四、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打造水环境宜居城市
(一)强化河湖监管力度。
一是推进湖泊“清四乱”工作。我市上报亚洲体育博彩平台的589个河湖“四乱”问题于2019年11月底全部完成整改销号。共清理建筑和生活垃圾178867吨,清理固废923处,拆除违规建筑物、构筑物196765平方米,清除围堤65.5公里,清除非法网箱养殖2197亩,清除违规种植大棚647.7亩,河湖水域、岸线面貌大为改观。
二是加大湖泊巡查执法力度。制定了以季度集中巡查和日常巡查相结合的湖泊执法制度,强化突出问题治理。引入卫星影像水体光谱分析、定期进行无人机巡查河湖。
三是严厉打击非法河道采砂。采取左右岸、上下游联防联控,高压严打,严防死守等措施,全年非法河道采砂查处率为100%。
今年以来共出动人员749人次,车辆113车次,执法艇41艘次,确保水务执法码头、执法艇安全运行。坚持召开水务、公安、海事等部门联络员周工作例会,指导全市出动采砂执法人员23810人次,出艇2821艘次,全市办结涉砂违法行政案件24起,罚款157万元,拆解“三无”采砂船只7艘。
(二)高水平高标准规划建设 “百里长江生态廊道”项目。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和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体会议精神,高水平规划建设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打造成万里长江“最美岸线”。规划范围涵盖市域内长江145公里、汉江62公里,长江岸线284公里、汉江岸线112公里,分为城区段、城郊段和农村段。城区段长江自白沙洲至天兴洲,岸线长80公里,汉江自长丰桥至汉江河口,岸线30公里,高水平打造示范段;城郊段长江上延至金口,下延至长河入口,岸线60公里,强调生态修复、岸线贯通;农村段至全市域范围,以原生自然生态为主。建设内容为“五大廊道”,即以防洪安全为核心的安全廊、彰显自然绿色本底的生态廊、串联江滩与城市的交通廊、彰显历史特色的文化廊、多元功能聚集的发展廊。
五、发挥两江四岸独特水优势,提升城市水文化魅力
(一)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充分体现水文化特色。
以规划建设“百里长江生态廊道”为契机,打造彰显历史特色的文化廊,串联大禹治水、江汉朝宗、龙王庙、鹦鹉洲等朝宗文化,万里茶道、汉口开埠、铁路码头、杨泗港等近现代港埠工业文化,金口古镇、中山舰、武湖烟波、阳逻香炉山等历史文化,形成具有武汉特色的滨水历史文化景观;打造多元功能聚集的发展廊,利用沿线港口码头、工业遗产,完善游客服务等配套设施,构筑水、岸、滩、城、人和谐共生的丰富多彩活力空间。着力建设世界级滨水空间的典范、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的示范区、国际文化旅游的目的地,实现“护一城净水,绘两江画廊,显三镇灵秀”。
(二)加强岸线综合整治,打造长江旅游品牌。
98年大汛后我市启动长江、汉江两江四岸堤防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和江滩建设,全市已建成总长约70公里(含拟调整汉口五期5.29公里、汉水公园1.3公里、南岸咀江滩公园1.2公里)、总面积约740万平方米,绿地面积460万平方米的两江四岸江滩滨水空间。已建长江江滩长度45公里,面积430余万平方米,绿地面积310万平方米。已建汉江江滩长度25公里,面积310余万平方米,绿地面积150余平方米,两江四岸景观功能得到大幅提升。在此基础上,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亚洲体育博彩平台两江四岸景观与旅游功能提升工程工作方案》,打造武汉长江灯光秀项目和《知音号》长江旅游精品演艺项目。长江灯光秀项目总投资20多亿元,建设范围覆盖长江、汉江两岸沿线约25公里1000余栋建筑、7座桥体、2座山体(龟山及龟山电视塔、蛇山及黄鹤楼)以及42处趸船码头。该项目已成为长江主轴上的重要城市景观之一,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秀”。《知音号》是长江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演出千余场,场均上座率超百分之百,已成为武汉城市文化旅游新名片和中国文旅新地标。
(三)加强水资源保护宣传,提高民众水文化意识。
以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宣传教育为抓手,利用特色节水宣传平台,不断创新节水宣传方式方法。通过“武汉水务、武汉节水公众号定期推送”等活动,展示了水的美丽;通过“媒体聚焦湖泊保护”、“爱我百湖”等活动,将市民对水的感情融入城市发展演变的历史长河;通过“参观节水型企业”、“体验自来水制水过程”等活动,使大家知晓工业节水和水环境保护的点点滴滴,民众节水爱水和水文化意识得到广泛提升。目前,我市已推动武汉节水科技馆获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蔡甸区西湖流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等获批湖北省水情教育基地,下一步将积极参与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申报和落户江岸区等工作。
六、下一步工作
全市水务工作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统筹推进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促节水、严管水,加快治水体系和治水能力现代化,打造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努力建设世界滨水生态名城,为我市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贡献水务力量。
(一)确保全市防汛排涝安全。
做好防大汛、排大涝、抗大灾各项准备,备战可能发生的区域性大洪水。强化“双指挥长”防汛责任体系、落实“双防办”工作机制;全面完成74项水毁修复、86处隐患整治、12处易渍水点改造和汉银、盘龙城等泵站建设;汛前全面完成管网疏浚维护和泵站运行调试,主要湖泊腾库到位,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设施能力。坚持查险整险不放松,全面落实险工险段安全度汛措施;修订完善《亚洲体育博彩平台城市防洪应急预案》、《城市排涝应急预案》等专项预案,完善水系调度方案和易渍水点位“一点一策”应急预案;加强水情、雨情监测预警和研判;科学调度蓄水,做好应对“涝旱急转”准备。
在确保防汛安全的同时,积极推进重点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加快杜家台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和武湖、涨渡湖蓄滞洪区布局调整,加快水库、涵闸除险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高水平推进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全面完成江滩闸口改造及水毁设施修复;年内完成洪山江滩、江北碧道,加快推进汉阳碧道、青山湿地,不断延伸提档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加快北湖大港、北湖闸港、黄孝河、机场河等排水主干通道新改扩建,配套建设次支管网;年内新增外排能力100立方米/秒。
(二)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和湖泊水质提升。
推进“三湖三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完成南湖水环境提升工程并投入运行;完成黄机河综合治理一期、加快二期;加快汤逊湖综合治理二期,基本解决沿湖生活污水直排;加快巡司河治理。全面推进重点湖泊水质提升,“4.30”前完成13个劣V类湖泊整治工程任务,年内完成52个V类湖泊整治工程的一半以上,基本消除劣V类湖泊。推进东沙湖、汉阳六湖等流域水系连通和水生态治理。持续推进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加快雨污分流、清污分流精细化改造和乡镇污水收集处理工作。全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0万吨/日,新增污水管网100公里。
(三)进一步提高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加快完善供水一张网,推进阳逻二水厂、白沙洲水厂等6座水厂新改扩建,推进中心城区供水向新城区延伸。推进农村饮水提标升级,提高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水平。确保1160处二次供水三年改造任务全面完成,策划启动新一轮改造工作,建立长效运行维护管理机制。积极打造饮用、备用“双水源”城市,启动大武昌片梁子湖应急水厂项目建设。编制高品质饮用水工作方案。
(四)深化落实“河湖长制”责任体系。
持续推进“三清”行动,巩固河湖“清四乱”成果,强化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巩固黑臭水体整治成效,完善长效管控措施,持续改善河湖水质、修复河湖生态。
(五)加快推进治水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建设高水平水务综合管理调度指挥平台,实质性启动智慧水务一期项目建设,推进“水务通”等应用更新升级。进一步强化水资源“三条红线”刚性约束,深化城市节水工作。推进供水价格、污水处理费、污水处理服务费价格调整,建立符合绿色发展要求、使用者付费、有利于可持续治水的水价机制。探索推进污水治理厂网河湖岸一体化运维管理,开展南湖、巡司河、东沙湖等试点。
亚洲体育博彩平台
2021年7月16日
主管领导姓名:祝 杰
经办人姓名: 宋 亮 联系电话:82819110
邮政编码:43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