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关于黑臭水体治理目标调整情况
(一)2015年4月2日,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即“水十条”),在“主要指标”中明确“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在“全力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中要求“整治城市黑臭水体。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应于2015年底前完成水体排查,公布黑臭水体名称、责任人及达标期限;于2017年底前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于2020年底前完成黑臭水体治理目标”,“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要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二)2018年6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发〔2018〕17号),在“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中明确“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90%以上”。2018年9月30日,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经国务院同意,联合印发《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建城〔2018〕104号),在“主要目标”中要求“到2018年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高于90%,基本实现长制久清。到2019年底,其他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显著提高,到2020年底达到90%以上”。
(三)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需要全面整治,加快补齐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根据中发〔2018〕17号文件精神,国务院同意住建部、生态环境部对黑臭水体主要目标进行调整,遵循了治理规律,明确了治标和治本相结合,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导致水体黑臭的相关环境问题。
二、我市黑臭水体治理情况
2018年6月14日,第61次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黑臭水体整治工作,议定成立以市委常委和分管副市长为双指挥长的市水体提质攻坚行动指挥部,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亚洲体育博彩平台。一年来,在全面推进水体提质工作基础上,以应急保障达标为主,采取超常规措施,加速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攻坚行动完成既定目标
2018年6月,全市共有65个水体纳入黑臭水体整治范围。在市指挥部组织、督导下,市区两级多部门采用“5+2”、“白加黑”模式,大干快上,不懈努力,全市直接用于黑臭水体应急整治(不含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系统雨污分流等)投资约10亿元,新建管网30余公里,完成清淤70多万方,新建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25万吨/天,黑臭水体治理攻坚工作在短时间内取得阶段性成果,2018年底市自查上报已消除或基本消除黑臭的水体61个,消除比例为93.85%,全面达到了国家关于重点城市2018年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目标要求。
(二)建立健全长效管控机制
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各级河湖长积极履行责任,监督、协调河湖管护工作,加强巡河管理,及时发现水体漂浮物、岸线垃圾等问题。定期组织对水体开展无人机飞检,并同步开展水体水质抽测,在65条水体布点231处,采集监测数据2500余组;组织11批(次)无人机飞检和水质抽测,共发现水体问题1057个,下发督办通知152份;不定期组织现场明查和第三方暗访,检查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坚持每季度制发治理工作情况通报,曝光治理工作短板、弱项,形成倒逼机制,保障水体治理攻坚取得实效。
(三)形成齐抓共治良好局面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坚持资金投入同攻坚任务相匹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加强污染控制,对超标或超问题排污企业一律限制生产或停产治理。主动接受公众监督,建立并落实黑臭水体治理效果评估制度,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做好治理信息发布、宣传报道、舆情引导等工作,保障群众知情权,提高群众参与度。开展“长江大保护”行动,引导群众自觉维护治理成果,发现污染问题,监督治理成效,形成全民参与治理的氛围。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2019年5月9日市委召开“研究城镇污水收集与处理专项规划及水环境提升工作”专题会议,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马国强要求“坚持应急谋远相结合,全面提升全市水污染治理水平”;2019年6月28日,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要求确保军运会之前全面消除建成区及军运会环境质量保障范围内的黑臭水体,并采取切实措施保障“长制久清”。下一步,必须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再加力度,再强措施,按时完成黑臭水体治理攻坚任务。
(一)坚持应急谋远结合
当前,我市黑臭水体治理处于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既要打好攻坚战,又要打好持久战;要采取超常规措施及时解决沿岸群众的迫切需求,又要坚持系统治理思维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要以黄孝河、机场河、巡司河为重点,强化流域治理、科学规划,打造水环境治理与城市功能提升相结合的样板。
(二)强化建管并重机制
完善黑臭水体治理、管理制度,加快构建完备的建管体系,健全保障举措,增强系统性和完整性。落实“三清”(即清源、清管、清流)工作计划,进一步加强建成区河渠、排(污)水管线等设施日常管理维护及清淤作业,通过不间断、全方位的清淤,减轻初期雨水对水体的不良影响。强化属地管理职责,建立健全水体周边巡查、垃圾清理处置等长效管控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委托第三方通过无人机飞检、水质检测等手段,发现问题、督促整改,提高长效管理水平。
(三)不断创新治理模式
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监督检查和参政议政作用,主动邀请新闻媒体参与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开辟信息公开渠道,鼓励公众参与,接受公众监督,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共管”的治水新格局。总结黄孝河-机场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二期PPP项目建设模式,采用直接投资、投资补助、运营补贴等多种方式,鼓励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黑臭水体治理。结合军运会环境整治,采取多种宣传方式,树牢群众“主人翁”意识,引导群众自觉参与清洁家园活动,不向水体、雨水口排放污水,不向水体丢垃圾,不在岸线随意倾倒垃圾,共同打造水清岸绿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