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排水防涝工作,特别是2016年汛后,我市进一步加大了排水防涝治理工作力度。各部门、各区团结一致,尽最大努力破解城市内涝难题,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强统筹,科学制定规划计划。
为有效避免城市化进程中,排水设施统筹不足,在建设时序和空间布局不协调一致的问题。我局会同市发改委、国土规划局、城建委、园林局等单位,编制了亚洲体育博彩平台排水防涝专项规划,并于2015年获得市人民政府批准。该专项规划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污染防治规划和防洪规划为依据,并与城镇开发建设、道路、绿地、水系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因此,该专项规划也对城市用地竖向提出了控制要求,明确“地下设施的入口高程必须高于周边地面高程,车行入口高程应高于周边地面0.2米以上,有条件地区人行入口高程应高于周边地面0.45米以上”。另外,市国土规划局于2017年组织编制了亚洲体育博彩平台主城区用地竖向控制规划,从规划层面进一步明确了地下设施的入口高程。
根据《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国务院令641号)有关要求,涉及到城镇新区的开发和建设时,市、区两级政府都会按照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规划确定的建设时序,制定年度城建计划,优先安排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二、提标准,严格执行各项规范。
2014年,国家对《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 年版)进行了修订,而我市排水防涝专项规划,又在国标的基础上提高了管渠设计标准,即随汇流时间的增加,一般地区和路段设计暴雨重现期标准为为3-5年,不利地区及路段设计暴雨重现期标准为5-7年,下穿道路根据等级不同,重现期标准为30-50年。该专项规划批复后,我市各类市政排水设施都必须按照此规划标准,进行设施施工。于此同时,我市每年都会结合道路维修改造,逐步对老旧管网进行提档升级。
三、重建设,持续推进项目建设。
2016年汛后,我市制定了灾后排水能力提升项目建设计划,计划用2-3年重点建设一批还欠账、补短板的排水设施项目。2017年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四水共治”项目建设计划,进一步提升我市排水防涝能力。2017年完成投资109亿元,建成排水项目30余个,新增抽排能力490立方米/秒,中心城区泵站抽排能力达到1470立方米/秒,比2016年提升50%。今年,继续新改扩建城排泵站12座,预计再增抽排能力约400立方米/秒,排水能力在2016年基础上实现翻番;改扩建及整治渠道85公里、新建排水管涵300公里,基本实现骨干排水管网全覆盖。
四、强科技,加快智慧水务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市排水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排水设施管理水平也应当随之不断提高。因此,我局十分重视,排水设施信息化、自动化、智慧化建设工作。通过排水设施普查、监测点布控、水力模型搭建、信息平台开发,我局于2016年完成了水务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工作,基本实现了水务信息化。目前该信息管理平台已与市气象局的天气测报系统及市交管局的“天眼”视频监控系统(全市2万个视频监控)实现对接,可全面掌握雨情、渍情,及时向社会公布。同时针对突发情况,迅速调度,做好渍水区域的值守、抢排、救援等各项应急保障工作。
2017年,我市又将排水防涝泵站智慧系统建设纳入政府十件实事,我局正积极推进该项目的建设工作,一期工程计划对中心城区18座排渍泵站进行自动化和信息化改造,新城区17座排涝泵站进行信息接入,并搭建排涝泵站管理系统,提升排水泵站等设施的自动化水平,逐步实现排水泵站智慧化管理。
五、抓宣传,提高社会保护意识。
为全面提高全社会对排水设施的保护意识,近几年来,我局不断加大排水防涝工作宣传力度,先后与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楚天都市报、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楚天广播等多家新闻媒体建立合作关系(2017年公开报道200余次),对我市排水防涝工作困难、艰辛、成绩以及先进人物典型进行了广泛宣称报道,以提高广大群众对排水工作的认知度和理解度。
另外,为有效减少在建工地渍水问题,我市建立了“三级”检查督办机制(即各建设业主、施工单位要迅速对负责工程区域内的排水设施进行全面自查;各区对辖区内在建工地及周边排水设施进行全面巡查,督促施工单位制定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到位;市检查组建立发现机制、整改机制、问责机制)。
六、勇创新,全面推广新产品新技术。
随着社会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管理水平也必须跟上。因此,每年汛后,我局都会,开展排水维护管理工作培训,邀请有关排水防涝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对全市水务系统工作人员进行培训(2-3天),以提高全市排水设施管理维护水平。同时,也会邀请一些排水设施设备生产技术领先的国内外优秀企业,对其新产品、新技术进行宣传和推广,一方面扩展水务人的视野,另一方面提高排水设施维护的硬件水平,提高日常维护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