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年来我市湖泊治理和河湖长制工作情况
亚洲体育博彩平台现有水域总面积2117.6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其中纳入保护名录的湖泊166个。2017年以来,我们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期治水思路,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湖长制,一年来,围绕“打造滨水生态绿城”这一中心目标,坚持建设、管理两手发力,牢牢抓好“四水共治”、河湖长制、水生态文明三个统筹,全力擦亮湖泊名片,着力以湖长制促湖长治。
(一)立法先行,筑牢湖泊保护制度基础
一是制定全国首部湖泊保护地方性法规。我市从2011年在全国率先开始试行湖长制,2013年9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湖泊保护管理责任制实施意见》。2015年6月新修订施行的《亚洲体育博彩平台湖泊保护条例》,是全国首部湖泊保护地方性法规。
二是将湖泊保护纳入市级绩效考核。衔接市级绩效,以“守底线、打基础、强管理、谋长远”为主线,确定《亚洲体育博彩平台湖泊工作考核实施方案》。目前湖泊考核工作已实行多年,已形成常态化、制度化态势。联系市政府重点办、市直各部门以及各区政府,推进全市各区湖泊工作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对发生恶性填湖事件的区,年度综合考评“一票否决”。
三是严格落实湖泊“三线一路”规划。不断完善《亚洲体育博彩平台湖泊保护总体规划》,积极助推湖泊“三线一路”规划获批,使得我市以规划引领为重点的精细化、法制化湖泊保护工作更上一个台阶。完善全市湖泊界桩,对超出误差范围的界桩进行移栽,对一些敏感岸线界桩适当加密。严格办理占湖审批,按照《亚洲体育博彩平台湖泊保护条例》相关规定及行政审批工作制度,严把占湖审批政策关口,服务各级涉湖重点工程的同时,做好了湖泊保护工作,确保166个湖泊一个都不能少,湖泊面积一寸也不能缩小。
(二)多措并举,全力抓好湖泊生态保护
一是实现湖泊全覆盖水质监测。对全市166个湖泊实行全覆盖监测,每双月上旬在市环保局网站向社会公开发布89个重点湖泊的水质监测信息,每年在环境公报中发布77个非重点湖泊的水质监测信息,实现环境信息“全公开”。
二是强化各项水质提升措施。与此同时,制定湖泊生态养殖技术指导意见,推进湖泊生态养殖,对中心城区湖泊实施禁养,拆除湖泊“三网”设施。持续深入推进汉阳六湖连通、大东湖生态水网、金银湖七湖连通等生态水网工程,着力提升湖泊水质。
三是创新湖泊执法手段。将卫星遥感技术引入湖泊保护工作,以新思路大力推广卫片核查执法,利用武汉智慧湖泊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水务通”APP(湖泊巡查检查签到系统手机客户端)进行湖泊保护信息化管理;强化监督各区日常巡查和市级季度检查的模式,全方位开展湖泊巡查执法活动;坚持“零容忍”态度打击违法填湖行为,开展了湖泊执法“利剑”专项行动,对 4起湖泊违法案件全部进行了处理。
四是充分发动社会力量。为每个湖泊配备官方+民间“双湖长”,“民间湖长”由武汉“爱我百湖”志愿者协会向社会公开招募,优选综合能力强、热爱湖泊、关心湖泊保护与治理事业的人来担任。“民间湖长”的设置,增强了市民参与湖泊保护的热情,培育了全面参与、社会共同关爱河湖的良好氛围。市、区、街(乡镇)形成了三级湖长、两级水务执法队伍、志愿者团体、网格员、协管员等湖泊网格化管理队伍。
(三)四个到位,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
2017年1月21日湖北省《关于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的实施意见》印发后,我市及时部署,全面动员,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于2017年年底前不折不扣完成了“四个到位”(即:工作方案到位、组织体系和责任落实到位、相关制度和政策措施到位、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到位)任务。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市“总河湖长”,包括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内的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等“四大家”20名市领导担任长江、汉江、梁子湖、汤逊湖等重要江河、湖泊的市级河湖长。目前市级河湖长已全部上岗履职,着手研究解决河湖实际问题,在市领导率先垂范下,多数领导一年内已巡查河湖2-3次,共发现督导涉河湖重大问题20余起,推进河湖治理工作落实落地。2018年4月11日,发布了市河湖长1号令,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以“三清三无”“三查三打”为主要内容的“春季碧水攻坚战”,推动全市河湖长工作向纵深发展。
(四)武昌区湖泊治理相关情况
武昌区为强化属地责任,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工作落实,武昌区河湖长制工作领导小组于2018年5月18日印发《武昌区关于进一步完善河湖长制的实施意见》,将河湖长制工作体系延伸至社区一级。
一是强化组织体系。制定《武昌区深化河湖长制推进“3+3+1”联动工作方案》,建立健全覆盖全区所有河湖的“三长三员”工作体系,给每一条河湖明确了河湖长、河湖警长、督查长、技术员、监督员、保洁员以及河湖长助理。同时也明确了各个岗位的职责分工和任务要求。
二是倡导共建共治。河湖长制已经在武昌落地生根,党政主导与群众参与的河湖生态共建共治机制基本形成,运用民间河湖长、巡河环保志愿队、社区志愿者、在校学生进行广泛宣传,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开门治水,初步形成人人有责、人人负责的氛围。
三是夯实治理基础。武昌区完成“一湖一档”基础编制工作,同步实施“一湖一品”、“一湖一策”工程。武昌区对湖泊进行全面截污,改换湖泊周边老旧管网,实施社区雨污水分流工程,年均新增污水管近20公里,让污水绕着湖走,通过治理,辖区内河湖水环境得到改善,河湖水质稳中有升、水质情况有所好转。紫阳湖水生态修复工程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进行维护管理,紫阳湖3月环保监测水质为Ⅳ类水体。
四是加强舆论宣传。大力推广四美塘治理经验,2017年12月3日,央视13频道《新闻直播间》用时3分35秒,以《全民参与守护一湖清澈》为题,聚焦武汉河长制,对地方河(湖)长的日常履职进行报道,镜头对准的就是武昌区徐家棚街办事处主任、四美塘街道湖长沈小玲和她所招募的一批志愿者民间河(湖)长们。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实际,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持续推进河湖重点整治
突出保障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城市亮点区块建设和七军会水体水质提升等全市重点工作,持续开展好碧水保卫战系列行动,重点开展府环河、通顺河、黄孝河、机场河、巡司河、青菱河、马影河、东湖、南湖、沙湖等“七河三湖”的整治工作,确保河湖水质持续改善,努力打造武汉生态示范河湖,不断提升市民亲水乐水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摸清湖泊生态保护家底
加强对湖泊的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湖泊管理保护工作,科学制定一湖一策,阶段性完成7个由市领导担任湖长的湖泊及6个跨区湖泊“一湖一策”编制工作;贯彻落实湖泊保护法规要求,按季度推进63个重点湖泊的生态调查取样和分析工作,摸清重点湖泊生态家底,掌握生态状况,为我市谋划湖泊生态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支撑;全面推进完成全市界桩升级改造工作,完成一级界桩栽设工作,指导各区完成二级界桩升级整改。
(三)创新完善协同共治体制机制
进一步加强河湖长制体系建设,推进官方河湖长、民间河湖长、数据河湖长联动共治,大力推进我市河湖复杂问题的有效解决。创新完善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在责任落实、政策制定、资金投入、技术创新、宣传引导等方面做到精准施策、精准推进,进一步激发“全民治水”合力,夯实“生命线工程”的长效基础。尤其是配齐全市166个湖“民间湖长”,探索开辟“民间湖长”活动室,进行湖泊保护法律法规及专业培训;不定期组织以“民间湖长”为主的志愿者巡湖活动;适时组织“官方湖长”与“民间湖长”座谈会,共话湖泊保护。
(四)进一步加大河湖长制宣传力度
进一步发掘河湖治理典型,高水平规划建设东湖城市生态绿心,坚持“一心带百湖”,东湖绿道扣环成网,形成城湖相融、山水相依的百公里绿色画廊,展示出生态美、现代美、人文美,着力把东湖打造成为世界名湖、生态典范、城市绿心、最好景区。积极探索“大湖+”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模式,着力打造武汉为滨水生态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