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至21日全市普降暴雨到大暴雨,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致灾风险高。我市存在山洪灾害风险的黄陂区、新洲区有34个站点降雨量200毫米以上,其中黄陂区长轩岭站点达到410.6毫米(特大暴雨级别),土壤含水量急剧饱和,山洪灾害风险陡增。面对严峻的雨情汛情,市、区两级迅速行动,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周密部署,科学研判,强化科技赋能,全力开展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一、周密部署 打好山洪灾害防御准备仗
包保责任落实,筑牢防汛“责任堤”
加强全市山洪灾害防御网格化管理,完善“区包街、街包村、村包组、干部包户”包保责任体系及网格员联动机制,汛前明确各类山洪责任人,确保防御责任“无死角”“全覆盖”。明确全市16个山洪沟防治责任街镇、143个山洪灾害防御重点村的322名责任人,实现责任到点到人,筑牢山洪灾害群测群防基础。为进一步提升干部山洪防御能力,市、区组织100余名业务骨干开展以山洪为主题的培训,邀请有丰富山洪防御经验的省、市有关专家授课,提升干部素质和业务能力。
隐患排查全面,消除安全“死角”
坚持“防患于未然”,在强降雨来临前,组织开展拉网式隐患排查行动。由新洲、黄陂区水务部门牵头,联合资建、交通等部门以及相关街镇,组织100多支基层应急救援队全员备勤,对中小水库、山洪沟等重点部位开展“拉网式”巡查,对排查出的隐患,逐一建立台账,明确整改责任单位、责任人、整改措施和整改期限,实行销号管理,确保隐患整改到位,确保各类泄洪通道随时保持畅通。
宣传到位,提升群众防范意识
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开展防汛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增强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组织开展防汛减灾知识宣传各类活动,发放宣传手册3500余份,举办防汛减灾知识讲座4场次,培训群众2000余人次,新洲、黄陂区5月底先后组织开展了山洪灾害应急演练,模拟预警发布至人员转移安置全过程,有效提升了基层应急处险和群众避险能力。在山洪灾害危险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等重点区域,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和宣传栏,宣传避险转移路线和应急处置方法。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教育,防汛减灾知识深入人心,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防汛减灾的良好氛围。
二、科技赋能守牢山洪灾害防御安全线
精准监测预警,织密防汛“天眼”
全市依托省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与群测群防体系,接入气象雷达、北斗位移监测仪等多个物联感知设备,实现对雨情、水情、工情的实时精准监测,构建“预报-预警-叫应”闭环机制,确保风险早发现、早处置。在本轮强降雨过程中,全市利用山洪预警平台,在降雨形成前12小时即向风险区发布山洪灾害风险预警信息,精准锁定重点隐患区域。全市62个山洪自动监测站点(37个雨量站、8个水位站、7个视频监控站、10个图像监测站)24小时不间断运行,实时上传监测数据至智慧水务平台,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同时,涉及山洪灾害风险的新洲区、黄陂区及其下辖16个街镇各配备了一套应急通讯设备,保障汛期“断电、断路、断网”等突发状况时刻信息通畅。
“叫应”及时高效,确保政令畅通
严格落实防汛救灾预警叫应“十条措施”,建立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警“叫应”机制,认真落实“3345”叫应法。市、区防办与各街镇以及相关部门之间保持24小时通信畅通,建立健全直达基层的临灾暴雨预警叫应机制,通过预警平台、电视、微信、短信甚至上门叫应等渠道,广泛发布预警提醒和安全警示信息,形成预警信息、值守人员、责任人员、应急力量联动闭环。强降雨期间,区级山洪监测预警平台发布山洪灾害内部预警33条,通过三大运营商靶向发布山洪灾害预警短信1661条,对所有预警信息都进行了有效处置,确保一旦有危险情况发生,果断转移。
21日12时48分,新洲区旧街街道办事处孔子河水位站6小时降雨量80.5毫米,触发区级山洪平台产生预警。按照湖北省山洪叫应规则,值班人员通过电话、微信等十分钟内叫应街镇、村两级8名责任人,各责任人按照网格化管理迅速通知可能受灾500余名群众,做好转移准备工作。新洲区严格落实山洪灾害预警“叫应”机制,面对严峻汛情,当地防汛抗旱指挥部统筹推进“预、防、抢、救”全链条防御体系,为梅雨期防汛工作开好头、起好步。
巡查值守不懈,守护安全防线
受强降雨影响,21日重要中小河流及相关山洪支流水位迅速上涨,举水、倒水、沙河相继达到设防水位,并持续上涨,新洲区防汛指挥部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水务、资建、应急、气象等部门成立联合指挥部,各街镇防汛指挥部均安排专人在岗值班,领导干部亲自带班,确保信息畅通、指挥有力。强降雨期间,全市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19日、20日晚间,全市各山洪灾害防治街镇领导带队巡查,重点关注老、弱、病、残、障以及福利院老人,提前做好重点人群转移准备工作,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局防御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