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历史,是一部与水共生、与水相争的历史。千百年来,长江洪水给城市的压力始终存在。特别是1931年、1954年与1998年爆发的大洪水,至今仍让不少武汉人回忆起来感到心惊。
为更好地讲述武汉防汛历史、弘扬抗洪精神,9月26日,“大江东去——武汉防汛陈列展”将在汉口江滩开展。
武汉古有夏汭、鄂渚之名,曾是古云梦泽的一部分,因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东部,既要承接长江上游及三峡库区下泄的来水,又要承接长江中游、汉江及洞庭湖四水来水,下游还有鄱阳湖五河来水的顶托,每年汛期都承受着“上泄下顶两边灌”的巨大防洪压力。
旧中国,武汉堤防普遍单薄低矮,难以抵挡严重水患,人民生命财产多次遭受巨大损失。1931年特大洪水,武汉三镇沦为一片泽国。到1949年,武汉堤防长度仅108公里。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百年一遇特大洪水。在党中央的直接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从全国调集各种防汛器材和大批物资运抵武汉,各地支援武汉的防汛人员近3万人。
经过整整百日艰苦奋战,武汉人民取得战胜特大洪水的伟大胜利。9月26日,毛泽东主席亲笔为武汉战胜1954年大洪水题词祝贺。
汛后,从1955年开始,一支数万人的筑堤大军,在武汉百里长堤上展开了修堤大会战。
1998年,武汉遭遇20世纪长江全流域性第二次特大洪水。38万防汛大军坚守在800公里的大堤上,24小时不间断拉网式巡堤查险。
9万余人抢险队伍集结在龙王庙、武惠堤等11处重点险段,随时投入堤防除险脱险工程施工,共排除各类险情2215处,其中重大险情79处,终于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自此,一场史无前例的堤防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热潮在长江沿岸兴起。
从1999年到2002年底,经过四年艰苦奋战,武汉397公里长江、江汉干堤整险加固工程圆满完成,达到长江流域防洪建设规划的标准。龙王庙由险点变成景点。
如今,武汉加快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从防汛减灾到综合治理、从应急处置到可持续发展转变。经过不懈努力,武汉防洪体系进一步完善,排涝能力大幅提升。
昔日的防汛险段已变身绿意葱葱的江滩公园。从汉口、武昌到汉阳,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在两江四岸绵延展开,多年的堤防整险加固与滨水环境综合治理为人水相亲创造了可能。
为更好梳理武汉防洪历史、传承抗洪精神,“大江东去——武汉防汛陈列展”在耗时1年策展后,将于9月26日在汉口江滩开展。
策展人员介绍,陈列展根据武汉防洪历史,分为前言、序厅及四个单元。
展厅内陈列有大量抗灾历史图片与历史物品,真实还原抗险救灾时的惊险场面。观众可随着时间轴线,通过三次大洪水的记忆再现,了解武汉防洪能力和防洪应灾体系的年代变化。
市江滩办相关负责人称,大江东去——武汉防汛陈列展是全国首个以防汛为主题的陈列展,在武汉这座全国重点防洪城市推出,意义深远。
此次陈列较为全面地记录了武汉防洪历史进程,铭记了为武汉防汛救灾付出生命的英雄烈士,再现了残酷天灾面前武汉人民的英勇无畏,也展示了武汉这座城市与水相争、与水相依的发展脉络。
“通过此次陈列,有助于进一步深挖抗洪精神内核、汲取奔向美好未来的精神动力”。负责人表示,武汉现在正深入践行共抓长江大保护理念,贯彻新时期治水思路,从人水相争走向人水和谐,全力打造世界滨水生态名城。
抗洪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理应成为推动武汉人永不服输、开拓进取、大步向前的一个动力之源。
据了解,“大江东去——武汉防汛陈列展”位于防洪纪念碑下方(临沿江大道),于每周三至周日10时至15时对公众开放(周一、周二闭馆)。
(转载自武汉水务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