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汉区水务和湖泊局地上地下齐行动——地上优化水生态环境,地下畅通排水管网,以水为媒、三措并举,切实为市场主体排忧解难,助力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市场主体的制度性成本
一是做好“放管服”改革领域有关工作。配合区政务服务中心,切实做好被纳入事项的办事指南编印和办理流程规范工作。为防止因行政审批事项办理主体变更导致行业管理真空,一方面加强对辖区疏干排水施工工地的日常巡查,确保取水许可事项的一次性告知;另一方面规范取水费征收程序,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的要求,从核定取水量、下达征收通知、提供非税票据到上缴国库均全程上门服务,最大程度方便市场主体。
二是持续推进排水许可工作。针对存量排水户因年代久远缺乏办证基础资料的困难,请第三方对存量排水户的排水管网进行勘测,所需费用由区政府“埋单”,为企业减轻了经济负担。并对存量排水户排水许可证办理流程进行了梳理,将告知、文书送达、现场勘验、咨询、审批等各个步骤逐一列出清单,每一步落实专人负责。在办证过程中,始终保持与排水户对接,全程搞好服务。
三是全面加强事中事后监督管理。集中组织力量,对往年行政许可建设项目认真进行梳理、筛选,分区、分类逐一核实建设动态,及时掌握建设项目动态情况。完善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全面建成“两库一单”,双随机抽查工作已趋于规范化、常态化。去年共随机检查全区在建地产项目和市政项目23家,针对在建项目的水保、水资源、排水等许可事项进行全覆盖检查,并按照相关要求网上公示了检查结果。
二、强化管理维护,提升湖泊自然资源禀赋环境
一是加强管理维护。细化湖泊维护工作职责与标准,辖区六个湖泊各安排一名专职湖泊管理员,每日两次巡查管辖湖泊,督促维护人员高标准开展维护工作,监测湖泊水生动植物生长情况及湖泊设备运行情况。
二是优养护手段。通过前期对植物生长状况及周期规律的摸索,逐渐探索形成水生植物维护模式,比如湖泊沉水植物一次打捞完所需时间、下次打捞周期及如何打捞对湖泊水质影响较小等,提高了水生植物维护效率的同时,提升了湖泊维护管理科学化水平。
三是落实河湖长制。采取多种方式,提醒和督促各区直联系部门和相关街道、社区三级河湖长定期巡查,巡查合格率均达到100%。制定区级河湖长年度工作任务清单,组织开展“三清”行动,大力整治河湖“四乱”问题,开展省级碧水保卫战“示范建设行动”,辖区6个湖泊水质稳定在Ⅳ类,有的湖泊达到Ⅲ类,均高于水功能区水质要求标准。六个湖泊均建成“一湖一公园”,实现“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
三、常态化疏捞排渍,改善排水基础设施硬件环境
一是畅通地下管网。每年雨季来临前,扎实开展“清管渠、畅排水、减污染”活动,2020年全年累计疏浚D800以下排水管道78万余米,清掏窨井9.8万余座次,清掏化粪池382座。局机关每月对管网疏捞质量进行抽检,发现问题要求其立即整改。利用每年城建计划,逐步对老旧小区地下排水管网进行改造。率先完成江汉区北部地区雨污分流改造,为改善江汉经济开发区企业群生产生活秩序打下良好基础。探索雪松路餐饮一条街油烟排放管网处理新措施,为餐饮服务业营造更优环境区块。
二是坚持应急值守。每轮强降雨前,局机关均进行安排部署,按照预案人员、设备提前到位值守。每轮强降雨后,组织召开雨后渍水分析会,针对新出现的渍水点,认真分析原因,研究解决方案。对短期内无法解决的渍水点,提前部署力量进行应急抽排。去年,面对超长梅雨季及连续遭遇8轮强降雨的考验,全区没有发生大面积、长时间渍水,市民出行交通和生活保持正常,得到了市、区两级充分肯定。
三是及时回复诉求。认真回应群众各类诉求,属于业务范围内的,在最短时间内解决;不属业务范围的,耐心细致解释清楚,取得群众理解。去年,共处理网格化、市长专线、居民来电等各类案件5000余件,回告率、办结率均为100%,更换、修复井盖1300余个。
(江汉区水务和湖泊局供稿)